湖南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_2020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湖南以政策赋能与产业协同为抓手,正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体系精准发力
湖南省近年来密集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构建起"初创-成长-领军"的梯度培育机制。通过建立动态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2023年已遴选重点培育企业超800家。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200万元奖励,长沙等市州还配套叠加30%的额外补贴。
在税收优惠方面创新推出"政策计算器"智能匹配系统,企业输入基本信息即可自动生成可享政策清单。株洲某轨道交通配套企业通过该系统发现可叠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5项政策,年减税规模达370万元。这种"政策找企业"的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小企业获得感。
产业链协同创新
湖南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构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协同体系。三一重工、中车株机等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需求清单,带动省内126家配套中小企业进入其采购体系。长沙经开区建立的产业协同平台,已促成37个技术攻关项目对接,其中某液压件企业通过与铁建重工联合研发,成功突破高压密封技术瓶颈。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邵东五金、醴陵陶瓷等传统产业通过建立共享实验室、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在娄底市薄板深加工产业园,8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集群内采购成本降低18%,交货周期缩短25%。
金融活水精准灌溉
创新推出"专精特新贷"金融产品包,省财政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机构开发"订单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特色产品。2023年上半年,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3%,平均利率较普通企业低1.2个百分点。湘潭某工业机器人企业以其23项专利作质押,获得长沙银行5000万元授信,破解了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
资本市场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库",组织券商、会所等专业机构开展"一对一"辅导。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7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科创板8家。益阳某新材料企业通过上市辅导厘清股权架构,仅用11个月就完成创业板IPO,募资规模达7.8亿元。
数字化转型加速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省工信厅遴选38家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衡阳某精密制造企业引入MES系统后,生产数据采集效率提升20倍,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3%。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资金压力,创新推出"数字贷"贴息政策,企业最高可获300万元贷款贴息。
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成效显著,长沙工业云平台已接入设备超2万台,开发行业APP应用156个。某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通过平台获取实时工况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后使使用寿命延长30%。在常德纺织产业集群,云平台实现订单、原料、产能的精准匹配,帮助中小企业平均降低库存成本25%。
人才引育双轮驱动
实施"湖湘工匠"培育工程,在职业院校开设"专精特新订单班",校企共建23个产业学院。株洲某轨道交通部件企业与湖南铁道职院合作开设"智能焊接特色班",毕业生入职后半年内就能胜任关键技术岗位。柔性引才机制取得突破,长沙经开区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吸引北上广深专家利用业余时间提供技术服务。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纳入职称评定标准。岳阳某电磁设备企业的5名技术骨干凭借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成果,破格获评高级工程师。同时加强企业家培训,组织"专精特新总裁研修班",邀请三一重工等企业高管分享管理经验,参训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率提升至68%。
湖南通过构建政策、产业、金融、数字、人才五维支撑体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截至2023年,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这些企业以仅占规上工业企业12%的数量,贡献了21%的营业收入和35%的发明专利。
未来湖南将继续深化梯度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向单项冠军迈进。通过专精特新企业的示范引领,必将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坚实支撑。乐讯财税咨询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专精特新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专业服务,助力企业精准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