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_株洲市工信厅
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专精特新为引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富有韧性与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专精特新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
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刻认识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为此,该局在战略层面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议程。通过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如《株洲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等,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政策落实层面,株洲市工信局注重精准滴灌,建立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建立动态企业库,进行跟踪监测和分类指导,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企业。同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资质,并配套相应的财政奖励、融资支持和市场开拓服务,形成了“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认定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
聚焦优势产业与集群化发展路径
株洲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硬质材料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底蕴。市工信局紧扣这些优势产业,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进行深耕。例如,在轨道交通领域,培育了一批专注于牵引系统、减振降噪、信号控制等细分领域的配套企业,它们成为主机厂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共同构筑了难以复制的产业集群优势。
通过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融入本地主导产业链,株洲市工信局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和紧密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其生产体系,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种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率,更在区域内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和知识共享氛围,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强化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许多专精特新企业因此掌握了所在领域的独门绝技,其产品在性能、精度或可靠性上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给企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市工信局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各级科技专项经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提升其在行业中的话语权。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企业的内生创新活力,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优化营商环境与全方位服务保障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沃土。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致力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用地、用工、融资等实际困难。这种“保姆式”的服务模式,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主业发展和市场开拓。
在融资服务方面,市工信局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广“科技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品牌影响力。还注重企业家队伍的培育,组织各类管理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战略眼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升级
面对全球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ERP、MES等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精益生产,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
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应用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关键工序的智能化。这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使专精特新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从而在细分市场中构筑起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竞争壁垒。
回顾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通过精准的战略引导、植根优势产业、强化创新驱动、优化服务环境和推动数字转型,系统性地培育了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株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动能源泉,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展望未来,株洲市应继续深化专精特新培育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制造强市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乐讯财税咨询。